Announcement of the Conferment of Honorary Degrees on Professor Li Lanjuan, Professor Lee Hau Leung, Professor Zhu Lilan and Ms Chio Fai Aglaia Kong
宣佈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李蘭娟教授、李效良教授、朱麗蘭教授、江朝暉女士
Ref. No : WAIG-C8K3A5Posted by :waisimleong/UMAC
Department :AAOPosted Date : 09/11/2021
Category :
Bulletin
公告





中文
各位同事、各位同學:

  澳門大學校董會(以下簡稱「校董會」)於上學年的第五次會議同意校董會成員及教務委員會對頒授榮譽學位人選的提名,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予李蘭娟教授、榮譽工商管理博士學位予李效良教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予朱麗蘭教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予江朝暉女士。按《澳門大學章程》第十三條第二款及第十八條第一款(十三)項的規定,校董會向大學校監推薦頒授榮譽學位名單。校監已於202197日批准上述頒授榮譽學位的建議。


榮譽學位及榮譽名銜委員會秘書
林朗為



四位獲頒授榮譽學位人士之簡介

1.  李蘭娟教授

簡介

  李蘭娟教授是中國著名的傳染病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現為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她兼任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主任委員、國際血液淨化學會(ISFA)理事,《中華臨床感染病雜誌》、Infectious Microbes & Diseases》、《中國微生態學雜誌》、《浙江醫學》主編等學術職務。

  1986年開始人工肝治療肝衰竭研究,是我國人工肝事業的開拓者,創建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統,治療重型肝炎肝衰竭,顯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994年始建立感染微生態學",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腸道微生態宏基因組變化規律,創立微生態干預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為感染防治提供嶄新思路;承擔手足口病、地震災後防疫、甲型H1N1等傳染病診治研究任務,尤其在抗擊SARSH7N9、新冠等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成功應對各種傳染病、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她承擔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等課題20餘項,獲發明專利29項,軟體著作權3項。主編出版了中國首部《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學》和教育部規劃教材《傳染病學》等專著。在《Nature》、《Lancet》、《NEJM》、《CELL》等SCI收錄雜誌發表300餘篇。榮獲國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光華工程科技獎、談家楨臨床醫學獎、浙江省科技大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等。

提名理由

  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傳染病學家,她首創感染微生態理論,為感染防治開闢嶄新思路。由她創建的李氏人工肝系統,對治療重型肝炎肝衰竭,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重大貢獻,作為我國人工肝開拓者"當之無愧。李蘭娟教授在防控H7N9疫情的救治實踐中應用四抗二平衡"治療方案,顯著提高重症救治率,是中國傳染病防治工作經驗的重大成果,獲國內外高度評價。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澳門自回歸以來面臨的一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澳門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央政府的關心指導下、在內地省市的支持配合下,澳門的防疫工作先後取得階段性成果,同時累積了一定經驗。誠如李蘭娟教授所指,我國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近十年來在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構建的全球最大突發急性傳染病預警、監測、實驗研究體系,放諸澳門,對維持社會穩定,保障民生同樣發揮了關鍵的借鑒作用,在疫情常態化的大背景下,澳門更需要一個夯實的、權威的傳染病防控體系。

  李蘭娟教授是我國傳染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動請纓奔赴武漢前線救治重症患者,我國歷次重大突發傳染病疫情中她都擔當着重要的領軍角色,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上其“生命至上”的人文關懷、先進的專業精神、高度的使命感均值得我們學習。為表彰李蘭娟教授在感染性疾病領域的學術成就和造福社會的重要貢獻,大學建議授予她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2.  李效良教授

簡介

  李效良教授是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的運營、資訊及科技Thoma講座教授,專研範疇包括全球價值鏈創新發展、供應鏈管理、環球物流系統、庫存規劃及環保和社會責任。他也是史丹福發展中經濟體創新研究所的創始主任和史丹福價值鏈創新發展計劃的聯合主任。

  李教授是管理科學的權威學者,在該領域的主要期刊(管理科學、運籌學、哈佛商業評論、麻省理工史隆管理評論、供應鏈管理評論、工業工程師學會期刊等)上發表了許多極有影響力的文章。他曾任多份國際期刊 (例如運籌學、製造和服務運營管理、工業工程師學會期刊、供應鏈管理評論、史隆管理評論、生產和運營管理期刊)的編輯委員。從19972003年,他是管理科學期刊的總編輯。

  2001年,李教授獲選為運籌學及管理科學學會 (INFORMS) 的製造和服務運營管理學會院士;他於2003年獲頒加拿大運籌學學會哈羅德‧拉恩德運籌學國際傑出成就獎(Harold Larnder Prize)。2005年獲選為生產和運營管理學會院士;同年亦獲選為運籌學及管理科學學會 (INFORMS) 院士。2006年,他擔任生產和運營管理學會主席。李教授於2010年獲頒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他的文章《AAA供應鏈》獲頒哈佛商業評論2004年麥肯錫最佳論文獎亞軍。他1997年合著的文章《供應鏈中的資訊失真:長鞭效應》在2004年被選為管理科學史上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論文之一。他於2013年合著的文章《物流績效對貿易的影響》獲頒生產和運營管理學會的2014年斯金納最佳論文獎。

  李教授曾擔任多家公營及私營公司的顧問。他聯合創辦的DemandTec公司於2007年上市。李教授是多家物流服務和供應鏈軟件公司的董事會和顧問委員會成員。他也被邀請在亞洲和歐美舉辦了不少供應鏈管理和全球物流的高管培訓班。

  近幾年來,李教授致力於推廣對社會有承擔的供應鏈管理,曾與非洲、印度和亞洲的非營利非政府機構和社會企業開展許多項目,對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李教授在亞撒哈拉地區的Riders for Health 工作擴大了偏遠地區的醫療覆蓋範圍,得到了蓋茨基金會的支持。

  另一方面,李教授自2009年在復旦大學成立思科-復旦-斯坦福供應鏈領袖學院以來,已經培訓了數百名國內高管人員。從20132015年,他擔任廣東省物聯網專家委員會成員。2017年,他成為中國國際供應鏈與運營管理學會顧問委員會主席。自2018年以來,他擔任京東成立的全球供應鏈創新中心主席。自2019年,他是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顧問專家。自2012年成立以來,他一直擔任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現為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李教授於1974年取得香港大學經濟及統計學社會科學學士學位,於1975年取得倫敦經濟學院運籌學碩士學位,並先後於1979年及1983年在賓夕凡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取得理學碩士及運籌學博士學位。李教授獲頒香港科技大學(2006)和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2008)的榮譽博士學位。


提名理由

  李效良教授在學術界有供應鏈管理之父的尊稱。他在九十年代所做的基礎研究開拓了這門嶄新的學術領域,也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物流運作及商業發展。

  生產過程不同階段的企業如果各自為政而之間缺乏協調和溝通,供應鏈的不同部分便會同時發生材料短缺和過量庫存並導致成本高漲。這個長鞭效應理論就是李教授發現並命名的。當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整體配合共同優化,便可改善整個價值鏈之運作和效能,令生產商和消費者都雙雙從中得益。李教授1997年合著的文章《供應鏈中的資訊失真:長鞭效應》在2004年被選為管理科學史上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論文之一。

  李教授的研究啟發了供應鏈管理這個新領域的研究方向,加深了學術上對供應鏈不同環節的相互影響和營運動機的理解。李教授鑽研的成果也讓企業領悟到供應鏈管理的戰略重要性,這套理論從而發揚光大,不同行業紛紛採納供應鏈管理方法,全球產業運作模式及商業格局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過去被認為太複雜、難以管理的全球化供應鏈現在暢順地運作已成常態,人們今天已經不以為事了。

  近十年來,李教授致力於推廣創新和對社會有承擔、環保、可持續性的發展。他是史丹福發展中經濟體創新研究所的始創主任,在加納設立了研發中心以支援當地創業者。他曾與非洲、印度和亞洲的非營利非政府機構開展許多對社會負責的供應鏈管理項目,對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李教授對供應鏈管理科學理論和實踐上的貢獻實至名歸享譽全球。在2001年,他獲選為國際管理學院院士,2005年獲選為生產和運營管理學會院士;同年亦獲選為運籌學及管理科學學會(INFORMS)院士。李教授獲頒香港科技大學(2006)和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2008)的榮譽博士學位。李教授於2010年獲頒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李教授不忘初心,積極在大中華區做出貢獻。自2009年在復旦大學成立思科-復旦-斯坦福供應鏈領袖學院以來,李教授已經培訓了數百名國內高管人員。自2012年起李教授一直擔任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現為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的顧問委員會成員,為珠三角的供應鏈和經濟發展及可持續增長作出貢獻。李教授認為大灣區未來繁榮發展的關鍵在於互相協調作出整個區域全面綜合性的策略。他的奉獻精神和努力將進一步促進澳門成為大灣區内的重點發展基地。因此,大學建議授予李教授榮譽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3.  朱麗蘭教授

簡介

  朱麗蘭教授,原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第九、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高分子反應動力學、高分子材料剖析及結構表徵研究。所承擔的高分子材料剖析、性能結構形態關係的研究項目曾分別獲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獎及應用成果獎,多次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她亦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和所長職務。

  1979-1980年,在德國弗萊堡大學高分子化學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在科研工作中,發展了一種新的染色技術用於製備樣品,在國內外同行中享有較高聲譽。

  1986-2001年,曾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常務副主任、科學技術部部長。任國家科委、科技部領導期間,組織制定並實施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發展基礎研究的攀登計劃以及高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劃等。宣導和推行新的專家管理機制,提出了一系列適應當代高技術發展規律並結合中國國情的管理理論與政策、方法,出版了專著《當代高技術與發展戰略》、《發展與挑戰》等,並獲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成就獎。由於在推動國際科技合作以及促進中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與產業化方面成績卓著,1993年獲美洲中國工程師協會頒發傑出服務獎;1997年被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8年獲德國聯邦總統星級大十字勳章。

  朱麗蘭教授曾任中國工程院主席團顧問、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顧問、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成員、國家獎勵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並曾任中國發明協會理事長。她現任何梁何利獎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

  朱麗蘭教授關心澳門科技事業的發展,自2002年起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科技委員會顧問;2011-2019年擔任澳門科學技術獎獎勵評審委員會主席。


提名理由

  朱麗蘭教授關心澳門的科技發展,自2002年起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科技委員會顧問,對澳門的科技發展提出指導意見。2011-2019年擔任澳門科學技術獎獎勵評審委員會主席,指導澳門建立起科技獎勵體系,帶領獎勵評審委員會開展工作,使得四屆澳門科技獎的評審順利完成,評審公平和公正,獲得了本澳科研人員的認同。2018年,朱教授獲特區政府聘為“會議大使”,協助宣傳推廣澳門會展,以吸引更多國際科技會議活動落戶澳門。

  朱教授擔任何梁何利獎評選委員會主任,並於2010年來澳考察,考察期間積極鼓勵本澳青年科研人員申報何梁何利獎,支持青年的發展。此外,她在擔任中國發明協會理事長期間,也積極支持澳門的發明事業,擔任澳門發明協會的永遠榮譽會長,邀請澳門發明協會組織澳門青少年參與中國發明協會的各項活動。基於朱麗蘭教授在促進國家高技術發展與產業化方面成績卓越,亦為澳門的科學技術活動貢獻良多,大學建議授予朱教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4. 江朝暉女士


簡介

  江朝暉女士,廣東躍昉科技有限公司(LeapFive)首席執行官/技術官、前Cisco中國首席技術官及全球副總裁、前Google首席技術官,一直從事物聯網、儲存、安全、虛擬化等領域的研發工作,是經驗豐富、傑出的科技人才。

  江女士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修讀機電工程及化學工程,多年從事高科技工作,曾任職於多間躋身全球百強的科技公司。她早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矽谷創立並領導了多家擁有良好業績的初創公司,涉及的技術領域廣泛,包括:GPS/GIS導航、衛星通信、互聯網訊息傳遞、衛星圖像模式識別、筆觸式計算、儲存、文件系統、伺服器和儲存的災難修復、安全性、雲端計算、網絡、激光、微電子、半導體、表面化學等。此外,江女士已獲得超過 15 項與儲存虛擬化、導航、檔案系統和電源管理相關的專利,其作品亦曾刊登於多份權威科學期刊。

  江女士在2005年於Symantec任職,專門從事儲存技術的研發工作,曾擔任Symantec儲存和可用性管理組的首席技術官/副總裁,更獲選為Symantec院士。她曾發起並管理Symantec和華為的合資企業。江女士亦為利用 GPS/GIS(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導航的先驅者和專利持有人,也是表面化學和激光技術的領先專家。

  2010年,江女士加入Cisco,並擔任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萬物互聯)解決方案組的首席技術官、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領先的解決方案創新技術副總裁、以及Cisco中國首席技術官。Cisco IoE 涉及將事物 (物聯網IoT)連接在一起以實現不同的垂直領域,還可以幫助客戶通過數據分析優化其運營並推動新的業務價值。在此職位上,她與合作夥伴和行業專家緊密合作,為石油和天然氣、製造、能源、智慧城市及醫療保健等垂直行業創建了新的整體解決方案。

  江女士在2016年擔任Google首席技術官,負責監督GoogleAlphabet雲網絡設計及運營。就任於Google期間,她利用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的技術定義和設計了總體架構,以構建軟件定義網絡(SDN),而透過使用 SDN 可以根據意圖和策略自動配置和優化網絡。她還是 Google 雲首席技術官辦公室一員,創立了 Google Cloud IoT Core。她定義及推動了 Google 於全球的智能建築操作系统雲工作,並教導行內人士智能建築的方法。

  2019年起,江女士擔任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共同領導公司,將其建築及物業管理服務向數字化轉型,並把其大型控股公司TownGas(一家大型天然氣供應商)的業務擴展到智能家居和綠色能源服務。

  此外,江女士現為LeapFive首席執行官/技術官,致力於利用 RISC-V CPU構建物聯網 SOC 晶片系統,令產品能提供在智能家居、智能企業、智能健康和智能城市方案。同時,她也是SiFiveStarFive Glanaz 的戰略顧問。


提名理由

  江朝暉女士為一位擁有多項專利的傑出工程師、資訊科技界專才。她具有30年以上相關技術的工作經驗,曾任Cisco中國首席技術官及全球副總裁。於Cisco從事研發工作時,江女士發明並交付了六個產品平台,涉及教育、醫療保健、智慧城市與交通、遠端醫療、環境監測、建築能源管理等領域。

  江朝暉女士是澳門永久居民,曾在培正中學接受教育,對澳門有深厚的感情。她曾擔任Google首席技術官,現回國以其專業的技術知識為推動建設中國核心CPU RISC-V 相關生態系統,貢獻自身的力量,希望能從晶片上做一個本土的創新和突破。她致力將RISC-V用作世界上第三種可行的CPU體系結構的驅動程序(LeapFive),為擺脫我國對美國技術的依賴作出具大貢獻。

  江女士熱衷推動全球科技事業的發展,曾於世界各地 300 多個活動上演講。此外,她也為推動澳門產學研發展及科技創新的事業貢獻良多,多次為前澳門高等教育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澳門中聯辦及澳門大學創新創業中心等單位擔任演講嘉賓,透過分享其創業經歷,勉勵有意從事相關範疇的人士抓緊機遇、敢於嘗試。她亦積極對本澳人才發展的政策提出建言,關注澳門人才引進和本土人才培養的同步發展。基於上述,大學建議授予江朝暉女士榮譽理學博士學位。